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十九章(1 / 2)





  凌晨的骆驼山笼罩在黢黑的树影中,置身其间难免让人后背发凉。

  钟选叫醒同伴后,三人沿着谢乐和邱小然离开的方向前行。虽然看不到踪影,但是往山壁方向去的,要么淌过溪流去到对岸,要么就是绕过山壁去往骆驼山深处的密林。

  下午谢邱二人探路回来时脚未沾湿,可见不是淌了水的,于是他带头往密林方向走去。

  草木丛杂的林间,风摇影动,钟选一行人穿行而过时,惊起枝上栖息的鸟类,“咕咕”的鸣叫声和翅膀扑棱声在幽暗之中显得格外骇人。

  骆海洋原本迷迷糊糊地跟在钟选后面,直到进|入密林后,对陌生和未知的本能警觉迅速让他清醒,“选哥,我们这是去哪儿啊?”

  “跟着谢乐他们。”钟选打着手电筒走在前面,冷静地观察周围的环境。越往深处走,路越不平坦,杂草也越来越多,一不留神就容易绊倒,“注意脚下。”

  骆海洋扯了扯魏从理的袖子,悄声问道:“天还没亮,小然姐他们会去哪儿?”

  “我哪知道,”魏从理说,“阿选?”

  “可能去晨练吧。”钟选漫不经心说道。

  此前,谢乐他们提到生态保护区时,更多的是探究的口吻,也就是说他们也不确定目标是生态保护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

  考虑到他们的专业,钟选分别用生态、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一下骆驼山当地的资讯。过滤掉旅游资讯后,只剩下几条相关的新闻,发布在堆玉山所在地区的政|务服务网上。

  这些信息概括起来就是:海城大学某个生态科学研究组和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与当地有关部门洽谈合作项目。

  至于项目内容和落地情况,全部没有后续报道。

  谢乐和邱小然就是海城大学的,如此多的巧合,让钟选不得不考虑二者的关联。

  这也是他跟踪谢邱两人的主要原因。

  不知过了多久,手电筒的光线范围内出现一片高至肩膀的芭茅草。

  一张细铁丝编成的铁网堪堪将密林分隔开来,光线逡巡而过,铁网上每隔一段距离就反射出荧光,仔细辨认后发现荧光的来源是警示牌。

  这应该就是营区管理员所说的警戒线了。

  魏从理有心玩笑道:“这铁丝网一拦,就跟捕鱼网差不多。”

  钟选接话:“人是沙丁鱼,大自然是网,说的很贴切了。”

  “你们在说什么?”骆海洋疑惑。

  钟选和魏从理相视一笑。

  “过去吗?”魏从理问。

  此时,钟选也不确定谢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过去还是已经打道回府。他想着既然走到这里,怎么样也要尝试一下,于是对另外两人说道:“先看看有没有通道可以过去,这样,你俩去左边,我往另一边。”

  三人分开行动,钟选往右沿着铁丝网前行,茅草叶子时不时拂过外露的皮肤,痒得他不停挠手。

  走了十多分钟后,脚下突然一个趔趄,钟选及时揪住一把茅草才避免跌倒。

  惊了一下后,钟选发现自己似乎踩到一个浅坑,有多浅呢?差不多是一个人平躺下来的高度。

  平躺?!

  钟选突然意识到什么,拨开铁丝网附近的草丛一看——只见铁网下部后地面之间出现一个缝隙,身形偏瘦的人可以平躺着慢慢挪过去。

  从草丛的生长情况来看,这条缝隙应该是很早以前弄出来的,没有被踩踏过,说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通过这条缝隙去到网对面。